时间:2023-10-30 来源: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 访问次数:874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促进与国际高水平学府的交流与合作,8月27日-9月2日,我院组织39名同学赴新加坡进行为期1周的学习交流。本次活动也是学院组织的第三次新加坡访学交流活动。
科技力量,创新发展
访学活动的第一阶段,同学们前往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参观学习。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简称为A*STAR),是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下属的自治研究机构,其前身新加坡科学技术局。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成立的目标是促进新加坡科研和人才的整合,以协助新加坡向知识型经济体转型和迈进。
参观A*STAR
A*STAR介绍了其概况、奖学金制度及留学项目和SIMTech(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 )的概况。A*STAR给国际学生提供了三个项目,项目覆盖本科到博士后阶段,为国际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学术发展机会,能够在新加坡这个创新与科技蓬勃发展的国家学习和研究,无疑将为学生们开启广阔的职业道路。随后参观了SIMTech实验室(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SIMTech、I2R实验室(institute for infocomm research)、FusionWorld博物馆,参观学习A*STAR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和感受科研工作者的热情和崇高愿景,也为同学们所面临的为何学习、如何学习的问题带来了些许启示。
参观SIMTech实验室
参观I2R实验室
参观FusionWorld博物馆
而后前往的是在南洋理工附近的ARTC,即新加坡先进再制造和技术中心。ARTC相比于A*STAR,更进一步的探索大规模生产中所用到的技术,即TRL指标中的4-7级的发展阶段,着力于工业化生产中的概念化、优化即问题解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金属损伤修补、新冠PCR检测、还有大规模的可以根据厂家需求进行定制的机械臂取货流水线的实机展示。
访学第二阶段,同学们走进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参观访问,先后聆听了数位知名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深入了解多项享誉世界的科研成果。
访学团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与Cecilia教授进行沟通交流。Cecilia教授是软体机器人领域的先驱,其担任了Science Robotics等多家国际顶级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同时担任Nature和Science期刊的审稿人。Cecilia教授不仅介绍了目前国际软体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技术,而且介绍了其课题组的研究领域以及科研进展。访学团成员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与Cecilia教授积极提问互动。同学们从控制系统、材料研究、机械结构等软体机器人的核心领域进行提问,Cecilia教授一一耐心回答。之后,访学团成员来到Cecilia教授的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并与实验室的学长进行亲切交流。负责不同领域和项目的实验室学长向实验室访学团成员介绍了自己目前所做的工作以及相应的技术路线,同时回答了同学们关于新加坡博士申请、科研环境等问题。
之后同学们前往了南洋理工大学(NTU),首先听取了王郸维教授的讲座并参观实验室。王郸维教授积极参加机器人学和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在工程数学、统筹学、控制工程和机器人学领域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实验室访问中,重点参观了王教授和新加坡工业局联合开展的高拟真遥控驾驶系统项目。利用最新第三代的遥控驾驶系统,我们可以在室内高保真、实时地接收实际车辆周围的道路情况,并实时对车辆遥控进行控制。此外,王教授还对多传感器融合车辆导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GPS、IMU、深度摄像机等多种传感机构,可以大幅提高无人驾驶车辆对环境的感知能力。
告别王教授后,紧接着听取了谢立华教授的讲座。谢立华教授是新加坡控制论专家,主要从事鲁棒控制、网络控制、定位与无人系统领域研究。在讲座上,谢教授介绍了实验室近期的研究,包括利用WIFI定位和多模态传感SLAM等等。在实验室参的参观也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强大的HCTO算法,持可穿戴设备运行该算法可以用来构建先验地图从而解决机器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此外还见识到了可飞行平衡车等形式各样的机器人,令同学们眼界大开。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是一所突破传统教育理念,采用项目制作为教育导向的大学。与传统以“培养科学家”为目标导向的大学不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在项目制作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优秀的工程师”。访学团一行参观了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加工中心。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定制零件,完成项目的硬件制作。在加工中心中央,停放着一辆电动赛车。该校老师告诉访学团,这是由该校本科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项目,历时三年完成,目前正在不断地迭代更新。该车百公里加速4秒,具备防翻滚等多项功能。同学们纷纷被该车的新奇所吸引,纷纷拍照留念。
今日的访学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从先进的机器人技术领域,再到别具一格的人才培育模式,这些都是平日难得的机会,更显得这次新加坡交流访学的意义所在。
城市探索,文化交流
访学活动第三阶段,同学们走进新加坡的企业、展馆等,领略城市文化,汲取创新力量。在新加坡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了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以及未来发展愿景。馆内先进的展览设施和交互式展览内容使同学们对这座“花园城市”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而后,前往NeWater(新加坡新生水)参观,了解新加坡供水系统与净水系统。二战期间,仍是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由于日本把握了新加坡用水,导致新加坡英军在短短8天内就向日本投降。独立后,新加坡为解决新加坡水资源问题,建造了NeWater以及相应水设施。利用四大水龙头:天然降水、国外购水、生活污水、淡化海水,与NeWater净水工厂,实现水资源出口,扭转水资源上的劣势地位。同时,NeWater的建立,使得新加坡的自来水全部达到饮用标准,这也成为新加坡的一大特色。
结束NeWater的参观后,前往新加坡牛车水(Chinatown),了解当地华人的生活状况。前往Dawson Skyville俯瞰整个新加坡市,切身观察与体会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感受“花园城市”的美称。
新加坡城市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主题,一个城市规划的潜力究竟在哪,如何把握好发展与舒适的制衡,将远景目标落实到城市规划中,这是我们新加坡之行需要认识的问题。
经过了几天的参观交流,同学们收获良多:
去新加坡参观了A*star(相当于新加坡的科学院),基本代表着新加坡的最高科技,也代表着新加坡人的智慧结晶,在他们的介绍中,我看到了新加坡对于六大支柱产业的重视,也感受到他们对于水的额外重视。而后又相继参观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和南洋理工大学,这几个场所都各有各的特点。假如你想要快速了解新加坡,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去参观那里的所有小吃店,了解民生,也需要去看那里的水资源保护,看看那里的产业结构设计和未来发展方向,看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态。这样才能让完整的新加坡扑面而来。 ——21级自动化 刘祥盛
在这次去新加坡的对外交流中,我见识到了许许多多新的事物,开阔了眼界,还进一步知道了机器人以及控制理论在各行各业的运用。在本次交流中,我们去了A*Star、新国立以及南洋理工大学,这些地方都展示了新加坡在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我不仅了解到了机器人和控制理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还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新加坡的历史和文化。这次经历让我收获良多,并且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我相信,通过将所学所见运用到实践中,我也能够为自己所在的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作为机器人工程的学生,我会立定志向,回报自己的祖国和社会。 ——22级机器人工程 王德茂
本次的新加坡对外交流使我受益良多。走出国门的这一次交流,无论是对我学术视野的开拓,还是英语语言的锻炼,乃至创新思维的培养,都有着深刻的积极影响。当然,最后我还是非常感谢两位带队老师的辛苦付出,让我们本次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同样非常感谢任沁源老师的带领和指导,让我们不仅能够与新加坡的专家、教授、院士面对面地交流,还能够走进实验室,细致地观察、了解各个实验装置以及其实现原理,让前沿科学研究离我们不再遥远。衷心希望本次的新加坡之行将成为我今后选择研究方向的指示牌,也希望今后能够参加更多相关的交流,开拓视野。从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 21级自动化 陈炫
为期一周的交流时间虽短,但越过山海,同学以实地访学亲临新加坡,切身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实践与探索中丰富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提升了创新思维与沟通表达能力。本次交流访问活动不但为同学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为以后的学习道路指示方向,同时促进了两地的文化与学术交流,推动控制学院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上更好的发展。之后,我院也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广泛拓展合作空间,高质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深化互联互通,努力提升我院高质量办学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