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专栏
简讯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简讯专栏
“绿琪千岁树 步履春秋永”――重阳佳节控制学子走访慰问退休老教师
时间:2014-10-04 来源:研究生思政办 编辑:yjssz 访问次数:5352

    十月金秋,丹桂飘香。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美德,让退休老教师度过一个温馨愉快的重阳节,10月2日上午,在控制系办公室、系研究生与本科生党总支、系研究生会与团学联的联合发动组织下,30余位控制学子分别走访了13位控制系老教师,为他们送去了重阳佳节的慰问。

    重阳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之一,是国人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风气的重要体现。在此契机下,控制系组织学生拜访老教师,一方面加强控制系学子与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为老教师送上母系的关怀,感谢他们曾在教育领域做出的贡献。

    此次受访的老教师中,年纪最长的有87岁高龄的老教授,最年轻的也有74岁。他们见证了控制系的诞生与成长,是为控制系大花园灌溉一生的园丁。怀着对老教师们崇敬的心态,同学们分别前往求是村与刀茅巷慰问老教师,向他们致以最真挚的节日问候。同学们亲切地询问老教师们的身体状况以及家庭生活情况,并嘱咐他们一定要保重身体。由于大多数老教师的子女都不在身边,老人们对系里的关怀很是感慨,表示一定做到好好照顾自己,并在空余时间多参加老年活动,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

    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向老人们介绍系里的发展情况,并认真倾听老人们对控制系发展的回顾,以及老人们在控制系工作时遇到的一些“浙里”老故事。沈平老师提到了浙大控制系的发展史,控制以前是化工自动化,后来分出来变成独立的控制系。浙大控制系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控制和实际紧密结合。沈老师还讲述了一些老教师如周春晖老师等一起创建控制系的历程。最后,沈平老师简单介绍了文革期间浙大的科研工作,比如招了工农学员等。交谈中,老人们表露出在浙大工作的满满的幸福感。除了回首过去,老人们也表达了对控制系将来发展的憧憬。

    在了解老教师们当年毕业实习、教学经历以及生活条件的艰苦之后,同学们深感现在条件的优越,更加坚定了要努力学习与科研的决心。看到老师们家中只有二老在家,生活比较孤单,同学们都建议多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去关心他们,使他们能感受到控制系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这次走访慰问活动,不仅让退休教师们了解系里当前的发展情况,让同学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退休教师们的身体和生活状况,更是很好地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退休教师们感受到了控制系的的关怀与祝福。

(文 简葳�_ )

 

 

 

 

 

控制系研究生党总支 控制系本科生党总支

控制系研究生会  控制系团学联

 

 

2014.10


老教师的寻访故事选摘:

 

 

 

鲍伯良:

鲍老师60年进入浙大上学,65年毕业在浙大任教,从事关于造纸方面的研究。鲍老师教学时收入甚微,连续两年每月收入仅40块钱,每月收入仅50元也坚持了好些年。如今许多控制系的老师当时都是师出鲍老师。鲍老师深切的回忆了他的老办公室位于控制系老楼的三楼,以及在智控所旧址的化工厂。在这个特殊的重阳节及国庆节假期期间,鲍老师说感谢党和国家,让他们在年事已高时生活得到保障,晚年生活幸福安定。

 

 

 

陈维云:

陈老师记忆最深刻的是70年代末刚恢复高考的时候,实验室经费很少,设备也很陈旧,于是他们就自己动手改进设备,调量程等等。陈老师对他带过的几个学生也很记忆深刻,比如恢复高考的第一届的王慧老师,还有小几届的金建祥老师,当时教他们实验的时候就觉得他们动手能力很强。

 

 

 

高衿畅:

高老师是浙大的第一批研究生,师从周春晖老师,那时候全校的研究生只有23个,那时候每天早上全校的研究生早上会围着玉泉校区跑一圈,老师戏称之为示威。老师也是化工系的资深教授,目前在控制系任教的许多老师都是高老师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的高老师,在学术界政界商界都有杰出的弟子。

 

 

 

黄祯地:

黄老师负责设计了杭州一个食品厂的罐头生产线,后来哇哈哈收购了该食品厂,这也是哇哈哈的前身。

 

 

 

乐嘉华:

乐老师于1960年入学,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系(化自专业),是我系仁爱奖学金促成人之一。在访谈过程中,乐老跟我们分享了他上学时代生活方面的趣事以及促成仁爱奖学金在系设立的故事,并鼓励我们后辈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回馈母校。

 

 

 

陆建中:

陆老师跟我们讲,在其求学期间做到三点:一是记录提纲,二是坐在前排,三是隔段时间就总结。教导我们读书要先读厚,再读薄,最后读成几张纸就说明这本书就读出来了,还给我们举例,要抓住自控原理的两点,反馈和稳定性。陆老师还告诫我们,年轻时候一定要肯吃苦,他写论文的时候,常常半夜想到idea,就会爬起来记录下,第二天好好去研讨。同样,老人家退休后对待摄影的态度也如求学,他把自己拍摄的照片拿出来给我们看,每张照片都标注了摄影地点和时间以及当时相机的参数。陆老师这种认真、严谨的求学和生活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沈平:

沈平老师以前负责教本科生《控制原理》,那个时候只有两个小班的同学,老师除了课堂上讲课外,还会到学生宿舍进行答疑,还会开专门的课余辅导班,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门课程。沈平老师还讲了浙大控制系的发展史,控制以前是化工自动化,后来分出来变成独立的控制系。浙大控制系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控制和实际紧密结合。沈老师还讲述了一些老教师如周春晖老师等一起创建控制系的历程。

 

 

 

沈先明:

在与沈老师的聊天中,我们问到沈老师当老师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沈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他85年当班主任的时光,那时候跟学生走的很近,经常跟学生一起参加活动,甚至沈老师的舞蹈也是跟这群学生一起学会的。沈老师还回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长征”的故事,10月份从杭州出发,到12月多才到井冈山,沈老师表示,这也是他人生中比较难忘的事情。

 

 

 

王景美:

六七十年代,教学环境异常艰苦。五年制的本科学习,大约有三年的时间会在农村或工厂劳动。而文革刚结束后的那几届学生,则是王老师心目中最认真刻苦的学生,因为他们很多都是经历过工作的磨练,更珍惜眼前学习的机会。相比之下,老师强调我们目前的环境是最适宜学习的,告诫我们要抓住时间与机会,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王泳涛:

首先,王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浙江大学化工自动化系教研组的成立过程。1956年,在周春晖教授带领下,从电机系引入第一批教师,成立了化工自动化教研组。王老师作为58级学生,毕业后留在化自任教。随后,王老师列举多个事例,讲述了当年在化自的工作,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初始任教科研的那一段经历:当时老一辈的教授们接受了国家的任命,成立浙大化工自动化系,开启了带动全国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旅程。由于计算机刚刚起步,相关知识无人知晓,且数量极少的学习资料多数为英文。作为原电机的老师,要出色的完成国家交代的任务,培养新一代的学生,王老师们硬是靠自己克服重重困难,自学英语,自学计算机,自主研发,最终教研组硬是整理出了一套计算机教材,供全校通用,这在当时可谓全国领先。为了把这些技术传承发展下去,面对来个全国方言不同的莘莘学子,不会讲普通话的王泳涛老师在上课时请来王骥程老师做“翻译”。在回忆那些自己教过的学生之时,老师面露喜色――他们多数都有了美好的前程,在各自的领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人物。最后,王老师提到了过去与现在大学生的差异。过去的大学生思想单纯,聪明能干,有更多的人走向技术岗位,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而由于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活跃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张玉润:

张老师本课也是浙大的,毕业后留校,成为工控所的老师。在交谈中,张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年前发生在浙大,发生在控制系的那些事。例如浙大是如何经历过52年院系调整,如何淌过文革的风雨,控制系是如何从化工系分出,以及控制系的科室调整。张老师重点给我们讲述了对我系发展至关重要的周春晖老师的回国历程和卓越贡献。

 

 

周泽魁:


今时不同于往日,现今的学子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当年在浙大校园,总会有人成群结队到运动场边进行射击游戏,类似于现在的军训打靶活动;学习工作中也是一切听从国家的安排,哪里有需要,就做一颗有需要的螺丝钉。虽然不涉及个人爱好,但是天生的一种责任感以及使命感成就了那一代人的优秀与辉煌。作为经典教材编著的周老师,当被问及编写教材时的艰辛时,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没什么大难度,我们把很多教学的心得写在里面了”。但分明可以看出周老师眼中的骄傲,又不知后人著书能有几分类似专注与激情。